盐城城市网—射阳与经开区有关1200万国有资产流失回复,市民该信谁?
射阳与经开区有关1200万国有资产流失回复,市民该信谁?
发布时间:2025-08-28 10:09:14 来源:盐城城市网 浏览量:271

(数字盐城8月25日讯)8月18日平台推送《1200万国有资产流失困局:谁在漠视公众的痛心疾首?》一文后,小编接有关部门来电称窦军律师举报不实,却未附任何证据。在如今公众号阅读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这篇推文大有特破上万阅读量的可能,这就让小编百思不得其解。小编仔细研究后认为,应该有大部分政商界人士对此内容持有相同观点,但又不方便发表任何看法。他们心中的正义感爆棚,默默等待着相关部门介入调查,于是这部分人群就成为此推文转发的主力军。但也有另一种情形显现,小编从后台发现,8月24日20:00才关注本平台的一位自称懂法的网友,他发表留言评论:“一群不懂法的,债权转让就算国有资产流失了?国企的每一笔投资必须是赚钱的?那以后所有银行都不能放贷出去了?不然都抓起来得了。”小编回复:“你懂法,你能否告诉我两家单位回答相互矛盾怎么回事?”该网友至今天再稿时未回复小编,现小编已将该网友的留言已置顶。为此,小编今天再借平台推送《射阳与经开区有关1200万国有资产流失回复,市民该信谁?》的内容。目的是想通过此文能让这位网友或跟此网友持有相同观点的网友,发表自己的高见或也可以线下跟小编见面进行辩论。


图片


当射阳县政府以“信息均不存在”敷衍回应1200万国有资产查询,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却详述债权转让细节时,这场行政答复的“矛盾剧”,不仅暴露国资监管的漏洞,更折射出地方政府面对公众监督时的责任缺位。在政务公开已成刚性要求的今天,虽然文章的阅读量突破6000+,但两地部门对核心争议的集体沉默,比答复冲突本身更值得警惕。

小编建议:相关部门从“沉默应对”到“主动治理”国资答复冲突的破解,核心是重构“阳光监管”体系,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:


(一)启动“穿透式”调查,还原真相


建议江苏省国资委联合巡视组介入,开展三重核查:

1、流程溯源:调取射阳国资受让的决策会议记录、资产评估报告、交易合同,核查是否履行法定程序;

2、资金追踪:通过银行流水、发票、税收记录,追踪1200万国资的最终流向,是否存在挪用、截留;

3、责任倒查:若发现违规,对审批、经办人员启动追责;若为工作失误,问责档案管理、信息公开部门。


(二)建立“协同监管”机制,破除壁垒。盐城应推动跨区域国资监管平台建设:设立“射阳—经开区国资联动办公室”,共享交易信息、联合处置争议;接入省级国资监管系统,对大额交易实施“线上留痕、异地可查”,杜绝“信息不存在”的托辞。


(三)重塑“主动公开”理念,修复公信。两地政府需践行**“以公开促信任”**的治理逻辑:射阳需补充答复:说明“信息不存在”的具体理由(如未开展该交易、档案灭失),并公示调查过程;经开区需细化答复:公开债权转让的备案文件、资金票据、税务凭证,接受公众核验;对最终调查结果,通过官网、媒体主动通报,用“透明度”消解猜疑。


小编有话说:


国资监管容不得“沉默博弈”1200多万国资的争议,本质是公众对“国资安全”的底线追问。当射阳与经开区以沉默回避矛盾,伤害的不仅是个案公信力,更是整个国资监管体系的合法性根基。唯有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彻查真相,以“开放透明”的姿态回应监督,才能让国资监管回归“阳光轨道”,重建公众信任。 

毕竟,在法治时代,权力的沉默比争议更危险——它会让公众默认“监管缺位”,让国资流失的阴影永远笼罩在猜疑之中。(杨红银)

转载来源:电子阅报栏

文章评论
用户端首页